10月23-24日,2023两岸环保高层专家论坛在重庆市召开。本届论坛以“绿色低碳发展 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设置了5个专题分会场、58个学术报告,研讨议题涉及气候变化与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无废城市与永续物质管理、环境教育与企业环境治理。
会议现场
10月23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侯雪松主持,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台湾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陈龙吉,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芹,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唐毅等领导出席大会并致辞。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侯雪松主持开幕式
王金南在致辞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国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突破了一批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的重大理论问题与核心技术瓶颈,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供给日益丰富。
王金南强调,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中,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将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等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海峡两岸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台胞台企参与绿色经济发展,共同支持两岸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推动两岸生态环境和绿色低碳领域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致辞
台湾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陈龙吉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台湾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从2012年起开展环境领域的学术交流合作,友谊深厚,源远流长。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共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不仅要关注两岸的生态环境问题,更要面向全世界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缺失等危机,发挥中华民族同心协力的民族精神,共同做好环境永续发展工作。大陆在诸如垃圾处理、雾霾治理等环境问题上仅用了十多年时间便取得了飞速进展,这令我们十分惊喜和感慨。他呼吁通过两岸的环保合作交流,双方互学互鉴、献计献策、共谋发展,形成富有成效的会议成果,以支持实现可持续和有韧性的未来,为社会、国家、世界的环境永续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台湾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陈龙吉致辞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芹在致辞中指出,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美丽中国建设的步伐得到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普遍认可。重庆与台湾历史渊源深厚,合作基础坚实,重庆愿秉承“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着力推动渝台相关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发挥各自人才、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联动发展,实现互惠互利,为进一步建设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芹致辞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唐毅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重庆和台湾两地交流交往深入密切,2022年重庆获批设立第六个“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举办的“重庆台湾周”已成为渝台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在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同胞亲情福祉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他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直接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我们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鼎力支持,重庆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摆在重要位置,正在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示范科创高地,这既是美丽重庆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成分。本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意义重大,接下来重庆将与台方加强在产业、人文、学术等方面的深层合作,为渝台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重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唐毅致辞
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何强及台湾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执行长洪肇嘉共同主持。
何强院长、洪肇嘉执行长共同主持主题报告
王金南院士在题为《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的发展和实践》的报告中,从起源、意义、概念、内涵、生产函数、产业体系、核算体系、发展指标、统计分类对生态产品第四产业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对全球各国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及GDP、大陆GEP和GEEP(经济生态生产总值)进行了对比,针对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GEP变化及结构、GEEP和人均GEEP、GEEP和GDP等指标进行了分析。通过浙江省、江苏省、湖州市、安吉县、磐安县、北京市密云区等地方案例对生态产品第四产业进行了实践阐述。他指出,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对传统三次产业的必要完善和补充,是构建全新生态经济体系的基石产业、美丽中国建设的支柱产业,只有发展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才能全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才能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试点型、示范式、盆景化转向生态惠民、生态富民乃至建设美丽中国的产业型态。
王金南院士做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做了题为《废弃物资源化助推碳达峰碳中和——由“无废城市”试点走向“无废社会”》的报告。他指出,循环发展是引导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这一更高文明形态的关键所在,其中固废资源化是循环经济的典型。党中央、国务院修订了一系列法案,出台了多项重要举措,将固废污染防治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无废”并不是没有废物,是废弃物源头减量化和高比例资源化利用,是循环发展的典型内涵,由“无废城市”试点走向“无废社会”的建议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抓手。通过比较全球建设“无废”社会的做法和启示,揭示了“无废城市”的建设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助力作用,以创造新的经济效益,提高公民生活质量,强化各级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打造企业、公众、政府三方面密切合作的“黄金三角模式”,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环保共赢。他表示,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是国家进步和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将积累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逐步向全域推广,经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无废国家”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建设美丽中国史诗中的重要篇章。
杜祥琬院士线上做主旨报告
旺旺集团副董事长、中华永续城市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周锡玮在《永续碳中和的生活》报告中,以“永续花园”视频形式展现了对永续城市的未来美好愿景,并对永续生活的六大要素做了具体阐述,提出环保才能减碳,并介绍了可持续、多功能、高效率、循环再利用的农业发展模式为饮食安全健康做出的保障。
周锡玮董事长作主旨报告
世界科学院院士、台湾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专家刘绍臣以《应对气候暖化: 地球工程》为题,介绍了目前应对气候暖化以太阳辐射工程及二氧化碳清除两大类组成的地球工程的应对办法及优缺点,针对平流层加注气溶胶的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得出应加强包括平流层加注气溶胶、造林、碳捕集与封存(CCS)等的地球工程以确保全球增温在2℃以内的结论。
世界科学院院士刘绍臣做主旨报告
台湾综合研究院原副院长黄宗煌在报告《循环经济的推动策略与影响评估》中以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化过程为引,深刻阐述了循环经济战略和措施的内涵,引入“循环经济不是新理念,但需要新作为”的核心思想。通过循环经济的推动策略,探索其效益来源并剖析评估所面临的问题。从循环经济检测指标着手,介绍了总体计量/预测模型、投入产出模型、CGE模型以及系统动态模型四种评估循环经济效益的方法,以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评估了循环经济策略对台湾经济的贡献。通过对CO2排放量的实质GDP弹性和电力消费与实质GDP对碳排放的贡献的相关数据进行模型分析,回答了“GDP是否是CO2增长的元凶?”这一难题。他表示,循环经济策略的制定,不能仅关注节能减排及对气候变化的威胁,还要考虑经济可承受能力、效益、策略的灵活度、风险共担等多个角度;在对循环经济策略的影响评估时要特别关注能源策略、策略的一体性和协调性等问题,要保证所分析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采用合理的评估模型进行评估;要进一步探索绿色金融的环保效益,最终实现循环经济的全面共赢。
黄宗煌主席做主旨报告
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宋永会在报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体系构建与应用》中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长江保护修复面临诸多重大科学问题,中国环科院针对长江的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约束、水生态系统退化以及水风险隐患四大问题精准施策,取得了以磷为核心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系统、流域区域综合解决方案、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智慧决策平台一系列成果及驻点支撑城市水质改善和长江水质和水生态持续改善的成效。
宋永会研究员做主旨报告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海根以《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与保护目标设计的技术体系》为题,从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重大需求和科学问题出发,针对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设计、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进展评估技术阐述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与保护目标设计的技术体系做出的有力科技支撑,贡献了智慧方案。
徐海根副所长做主旨报告
23日下午的主题报告环节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袁兴中和台湾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顾问杨素娥共同主持。
袁兴中教授、杨素娥顾问主持主题报告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希良在报告《大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中介绍了大陆试点碳市场现状、核心要素及支持制度体系。他表示大陆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要统一碳市场建设与地方碳排放考核方式的改革,将“碳排放双控”要求直接落实到企业,为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提供价格激励。在对大陆碳市场发展的未来展望中提到,希望大陆碳市场建成交易主体多元、交易产品多样、交易价格合理、法律法规健全、监管有力有效的全球样板碳市场。
张希良所长做主题报告
台湾中兴大学特聘教授林耀东在报告《农渔业废弃物加值增碳技术与碳汇》中指出,当前全球化石能源的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其中亚洲区域较为严重,需要对农业种植中生物全降解地膜下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展开长期研究,对地膜降解后的相关营养盐生物地球化学影响进行深入探究,评估可降解生物地膜对土壤功能,特别是碳相关功能造成的影响。
林耀东教授做主题报告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固体废物管理技术部主任、研究员林军在报告《“无废城市”建设进展》中介绍了大陆建设无废城市的背景、意义及进展情况。截止2023年,各地已印发“无废城市”实施方案,以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为建设目标,围绕五大类废物协同治理,四大保障支撑体系,全面构建“无废城市”建设全民行动体系。
林军主任做主题报告
台达集团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总监鲁鹏在报告《光储充智能微电网在工商业市场的应用价值》中介绍了台达集团目前在生产厂区持续实施各项节能减碳措施取得的成果,讲述了以业主自建和合同能源管理组成的智能微电网商业模式以及为工商业储能和光储充电站为核心的发展方向,对智能微电网解决方案、运行模式、核心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他以台达吴江工业园区为例,分享了台达低碳绿色园区的项目经验,并列举了台达在工商业-智能微电网、充电站-光储充微电网以及充电桩的诸多成功案例。
鲁鹏总监做主题报告
还有来自台湾嘉义大学的张坤城教授做了《苏花快速公路工程对植群影响之生态监测研究》的报告,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杨永川教授带来了《大陆的古树:分布格局、成因与潜在应用》的报告,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张简水纹教授分享了《台湾土壤地下水污染绿色永续整治与案例》,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何强以《城市超标降雨预控预警技术》为题作了报告,义守大学工程学系主任、特聘教授翁志煌做了《农渔工业废弃材料应用于水污染处理之资源化再利用效能探讨》的报告,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科技学院原院长、特聘教授蔡勇斌以《大学推动永续发展的社会责任》为题作了主题报告。
10月24日上午的闭幕式由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张文和台湾永续发展基金会执行长洪肇嘉共同主持。
张文理事长、洪肇嘉执行长共同主持闭幕式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夏祖义在闭幕式致辞中指出,两岸生态环境专家、青年学者在本次论坛上充分交流研讨,各位代表互相启迪,增进合作,彰显了两岸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共建生态文明的信心,将进一步推动两岸绿色低碳科技与产业的交流融合发展,并就积极开展两岸生态环境科技交流、大力促进两岸科技人文交流、推动两岸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合作提出了三点倡议。
夏祖义秘书长致闭幕辞
洪肇嘉先生在闭幕致辞中感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为两岸环境永续发展搭建的重要交流平台及做出的积极贡献。来自两岸的青年学者代表在闭幕式上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参会感言,感谢论坛为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青年学者代表发表参会感言
青年学者代表发表参会感言
本届论坛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台湾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主办,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六、七届理事长王玉庆出席会议,包括41位台湾代表在内200余名来自两岸生态环境、地质、经济、社会、能源、钢铁、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等汇聚一堂,分享了两岸绿色低碳技术前沿进展与未来合作展望。
两岸环保高层专家论坛是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台湾环境永续发展基金发起并主办的两岸学术交流会议,每年轮流在两岸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论坛邀请两岸专家学者就共同关注的环境保护议题进行交流研讨,为两岸学者搭建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增进了两岸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深化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成为联系融通两岸环保界的重要桥梁。
来源: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
微信扫码添加好友